未來會一直來 (GAI2023 年會心得)

參加 2023 Generative AI 年會前 1.5 天的心得

Azole (小賴)
9 min readMay 7, 2023

「在你 0 歲以前出現的發明,是自然的;在你 35 歲以前出現的發明,是革命性的;而在你 35 歲後出現的發明,是反自然的。」英國科幻小說《銀河便車指南》如此形容人類面對科技的幾種心態。 (from 李慕約)

5/6 ~ 5/7 這個週末,我參加了 2023 Generative AI 年會,來參加之前,我只有把 ChatGPT 當作 google 來用的經驗,應該蠻符合大多數人現在的情況。以下是參加完 1.5 天的感想,也許你們可以參考看看,也許我參加完下午的交流後,又會有不同的想法也說不定。(補充:參加完下午的交流會,想法果然又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了,之後再分享~)

不是先行者的我,為什麼參加 GAI 年會?是跟風嗎?

跟年紀無關,我一直都不是能很好地適應新的東西,或者也可以說,我就是剛好蠻喜歡我原本做的事,所以有時沒什麼興致去接觸新的技術。例如我大學時期開始學做網站,然後就愛上了這件事,從網站初期的規劃、設計,到前後端開發,甚至是怎麼讓網站平平穩穩地運行下去(技術上與商業上),這對我來說,都跟網站有關,所以我都超愛。

中間經歷了手機 app 的浪潮,那時候大家會說網站已死,後來證明沒有,大多數主力產品是 app 的公司,有網站的比例很高,但有網站的不一定需要 app。更甚者,大多數的 app 也都需要後端。這一波,我算選對了,到現在還活著。

我也經歷了網站的各種變革,前後端分離、各種框架、各種自動化維運部署等,Docker 出現,讓 container 變得平易近人,接著 K8S 出來了…等等。同時還有 AWS 運端服務,Azure、GCP 也跟著出來,各種上雲,各種因為上雲而有的新的架構或做事方式。這波雖然辛苦,但我玩得很開心,原因無他,這一切都可以讓網站變得更好。(我是不是真的很熱愛做網站!)

再來就是近幾年的 IoT、區塊鏈、大數據等等,這一波中,數據工程勉強有沾點邊,因為待的公司經營網站會碰到,但因為規模不大,非常有限。區塊鏈我就完完全全沒有碰了,就是光網站想學的東西,就覺得玩不完了,也開始漸漸地,愈來愈對底層的東西有興趣,對於讓我覺得很「潮」的東西,反而有些興致缺缺。

分享上述的經歷,只是想說,我不是一個因為很潮就跟著玩的人,相反地,我很少是先行者,通常喜歡讓子彈飛好一陣子,而且要真的覺得有需求才會去接觸。這樣的我,現在卻有一種感覺,ChatGPT 及各種 AI 工具、軟體、應用,在未來,或者就是現在,會成為我們生活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就如同電腦跟網際網路一樣,我們應該要及早去接觸看看,觀察與參與它的變化。而這中間我大概經歷了覺得有趣, 開始嘗試,覺得這東西非工程師也該碰碰、向其他朋友推銷,然後開始思考會不會帶來什麼負面的效應,到現在想要去直面這些也許會成為負面的地方,想要更好地跟這些工具合作。

我應該怎麼想這個浪潮?我會不會被淘汰?

這些 AI 工具到底會不會淘汰掉人類或者說人類的工作?你問先行者們,他們一定跟你說不會,他們會說人類的創意(或換成其他,例如有講者提到品味、選擇跟想像力等)是重要的資產,AI 只能做更好的整理、衍生,AI 沒有靈魂。嗯嗯,非常同意,真的,非常認同,「但是」,不是每個人都有創意,那怎麼辦?每個人就是都各自有擅長的天賦跟擅長的事,像我就沒有什麼創意,我可以很好地設計、規劃、實踐、落地別人想做的事,這就是我過去受的教育,包括工程師的訓練,或者說我可以在各種實踐落地上有創意,但我沒有什麼原始的那個點子。你可以說我對生活的感悟不夠,對,我完全承認。跟過去 20 年台灣產業不均衡,工程師各種吃香,但對工程師職業沒興趣或沒有這方面天賦的,薪資就各種低一樣,現在就是風向轉了,變成有創意的人各種吃香,那其他人呢?

有的人會說,不要恐懼焦慮啦,如果你夠愛自己做的事,那就會有出路的。嗯嗯,我也完全同意,但如果愛的事在這個新的時代不復存在了呢?或許沒這麼嚴重,我暫時也想不出好的例子,會有人很愛沖洗底片相片嗎?那數位攝影時代,底片沖洗需求大量減少,靠底片沖洗可能無法維生了?這個例子可能非常不適切,我對底片沖洗並不了解,但我聯想到的就是這樣。當然也許不會完全不見,但需求量大幅減少,可能只剩下少數頂尖的人可以以此維生,那很愛自己在做的事、但沒有頂尖到 top 1% 的人呢?

那又會有人說,不管上述哪一種,總之就是各種跟不上,活該被淘汰。嗯嗯,好像也很有道理,也是我想說的,是不是不論什麼緣由,就是會有人開始適者生存、不適者淘汰?

參加 GAI 年會後的新問題

參加 GAI 年會,最震撼的一場是 Amazin Talker,他們直接讓客服、影像部門、行銷、HR 等部門出來分享,自己在完全沒有程式背景的情況下,怎麼用 ChatGPT 幫助自己做到工作流程的自動化。聽完覺得超酷,覺得酷的原因不在於效率上提升了多少倍,而是在於讓非工程師們有這樣的自動化的思維(雖然工程師也不一定有),然後還靠自己去問 ChatGPT 實現出來。我一直覺得人類除非有特殊的目的,不然不該浪費在繁瑣、重複的事務上。分享出去後,被好幾個朋友提醒有部分可能是「裁員」換來的,我不怎麼意外,也覺得果然如此。不管是因為為了要讓大家都有這個思維,所以把無法的人裁掉,還是因為效能提升後,裁掉多出來的人力,但總之,確確實實有人因此失去工作了。

到了下午場次,宜蘭中山國小的陳穎俊老師的分享「如何問出更好的問題?AI世代師生都必須面對的挑戰」,因為我自己目前也在做技術導師,加上蠻多親友擔任老師的,從知道議程開始就特別想聽這場。陳穎俊老師真的是很有熱誠,而且很謙虛,能當他的學生很幸福耶,我從中獲得很多想法,之後也許專篇來分享,這邊先不說了。年會中還有聽到一個講者的分享「AI 時代來臨,貧富差距會拉大」,我個人解讀這個貧富差距包括但不限於只有財富的部分,這包括了技術、技能、數位思維上的貧富差距。

之所以把上述兩位講者放在一起,就是我聽完整個年會後在想的,我們可不可以做些什麼,讓這個「貧富差距」不要這麼大?我們能不能在推廣時,不要讓其他人覺得這是那麼高不可攀?讓沒走那得快的人、讓已經超過 35 歲覺得這些都是反自然的人、讓疲於生計無法跟上的人,都有點機會跟選擇?這些問題或許很幼稚、或許很天真、或許根本沒這些問題…我是覺得有啦,可能我老了一點,也有接觸比我年紀更大的工作者。總之,如果有,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或者,我可能也就是「貧」這邊比較好一點點的人而已,我可以怎麼「自救」?

不管你喜不喜歡,未來就是會一直來

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,人類從採集進入農耕,18 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,蒸汽機大幅提升生產效率,19 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,電力來了,生產開始規模化,20 世紀 60 年代,電腦來了,到現在 AI 真的來了。每一次的變革都帶來生活上的巨變,有人因此過得更好,也有一些也許歷史不會去記載的人,他們變得更不好了。也可以看到變化的速度愈來快,電腦的普及有幾十年的時間讓你去適應,但 AI……看最近的進展,可能過個幾週情況就都不一樣了,面對 AI 已經不是它現在足不足夠好,而是,即便它現在不夠好,它也會在你疏忽的時間範圍內,就成長到足夠好了。

這邊分享其中一個講者提到的「健康的恐懼」,這個角度真的很好,就這個變化速度,我認為我們還是要去恐懼這些變化的,但可以健康一點去面對。所以我接下來會做或思考的事是:

  • 學習目前先行者們分享的各種詠唱技巧,練習不要把它當成 google 來用,試著跟 ChatGPT 更好的協作。
  • 把 ChatGPT 當成一個可以突破我思考盲點的朋友,既然我沒有創意,那就讓它的天馬行空幫助我突破我的弱點。
  • 我在作為技術導師這份工作上,我能不能更加、更好地去運用 ChatGPT?我該怎麼跟學員們分享「正確」的使用方式與心態?一如當年我們會討論怎麼使用 google 一樣。而又有所謂的「正確」嗎?(我現在都是跟學員們學怎麼用 ChatGPT)
  • 我工作中還有許多可以自動化的地方,但有時候我沒有這樣做,我知道為什麼我沒有這樣做,有時候我就是想讓我自己「慢」一點,這樣我才可以更多時間去思考跟感受,這邊可以整理一下哪些維持「不改變」。(這應該算不會做的事)
  • 我能不能幫助比我更「貧」的朋友們更「舒適」地進入這個新的變化?也就是上述提到的,拉近這個新的貧富差距。 → 但可能我自己要先接觸的更多一點,我算擅長深入淺出地講解知識,這應該是我可以試試看的。

不管你喜不喜歡,未來就是會一直來,不要跟它對抗,不需要過度恐懼焦慮,也不用過度吹捧。有點像是這樣,就把它當成你找到了公司附近一間新的餐廳,你想去吃吃看,看看能不能當成經常吃的工作餐。現在就是有一個好玩的、也許可以幫助你做得更好的工具,不需要用恐懼、質疑或挑戰它的心情去試用,就是想著,我有沒有可能把它用得更好玩、對我自己更有幫助這樣就好了。

(以上文字內容皆本人撰寫,非 AI 產生 🤣)

這張圖來自 Microsoft 的 Image Creator,我輸入的描述是「一個 35 歲以上的中年人跟 AI 機器人一起完成一個複雜建築模型,科幻風格。」其實我試了很多種輸入,我只能說 16 種人格測驗一點都不準,我完全沒有任何藝術能力啊。

參考資料

--

--

Azole (小賴)

As a passionate software engineer and dedicated technical instructor, I have a particular fondness for container technologies and AW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