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map

台北入門級親山步道

本文適合從 0 開始想要健行的朋友

May 14, 2025

最近終於完成了台北大縱走,從 2023 年被朋友推坑開始,2023 年完成 6 個任務,2024 年完成 5 個任務,終於在今年完成了這個挑戰。

台北大縱走真的是個好活動,透過 8 條路線把台北繞一圈,推薦看看官方網站 https://taipeigrandtrail.gov.taipei/。在台北生活很久了,但很宅的我,一般不出門,透過台北大縱走,也漸漸對台北有更多的了解。加上它遊戲化的設計,搭配「健行筆記」App 收集寶石活動,沿路就可以用寶石當作 milestone,一段是一個任務,一個任務一個任務慢慢收集,對我這樣有收集控的人來說,是超具吸引力的設計。

雖然今年完成了挑戰,但其實在縱走之前,我很多年沒有運動了,不過健行跟跑步不一樣,健行就慢慢走,累了就停下來喘口氣、看看風景再繼續,沿路有花有鳥有動物有景觀,一點都不無聊。山上健行的人也很友善,大多會互相打招呼,是非常好的紓壓方式,同時又能有運動的效果。一開始真的超級走不動的,運動跟數學一樣不會騙人,但數學不會就不會,運動卻是真的可以累積的,兩三年時間累積下來,現在體力跟腳力都比一開始進步很多。

整理一下這幾年走過的、比較入門等級的步道,如果有興趣挑戰台北大縱走,但又跟我一樣,之前很多年沒有運動,或是對自己沒有信心,可以先試試看這幾條,畢竟台北大縱走的路線,動不動就是 10 公里起跳,確實有點門檻。這幾個路線也適合週末想要出門走走但又不想太累的時候,出門散步,也可以避免自己一直滑手機,不過夏天要來了,要注意防曬跟補水,不要中暑了。

富陽生態公園+福州山步道

介紹: 交通超方便,就在麟光站,走個 20 分鐘就可以看台北景觀了,現在也是可以看螢火蟲的地方,裡面路線稍微錯綜複雜一點,可以在裡面繞圈圈,不至於走不出來,但小心不要走到南港縱走去,可能就會一路走到象山那邊去了。(台北大縱走第六段的一部分)

路線網址:
-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38
-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494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_7a4MC4JBk

二子坪步道

介紹: 1.8 公里,難度是會有很多父母推著嬰兒車來的那種,幾乎沒什麼運動效果,就是去野外走走,但如果很久沒運動、想要開始動起來,是個很好的起點,缺點就是在陽明山上,交通比較麻煩一點。(台北大縱走第一段跟第二段的一部分)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86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lLHR4skG7E

冷擎步道

介紹: 1.6 公里,我個人超愛的一段,涼爽好走,跟二子坪一樣是散步等級,從擎天岡走到冷水坑,中間還會走過一個吊橋,有到擎天岡看牛的話,可以走走看。缺點一樣是在陽明山上,交通時間較長。(台北大縱走第三段的一部分)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520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fMvM4DaEoE

四獸山連走步道

介紹: 約 3 公里,真的是超入門等級,可以收集四獸山的四根柱子(虎、豹、獅、象),交通便利,出入口都有好吃的(?)。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559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eWrlur_afA

相關路線:
- 虎山親山步道: 2.5 公里,靠近慈惠堂那一端還有虎山溪,最近會有螢火蟲可以看,有溪水的地方就會比較涼爽。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75
- 象山親山步道: 2.5 公里,交通超便利,外國人超多,可以看夜景,但會有一段階梯比較陡升一點,慢慢走也是可以克服的。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76

劍潭親山步道

介紹: 俗稱的老地方,也是會有裸男出沒的地方(我有遇到…全裸越野跑,只能萬分佩服他的勇氣)。3.3 km,交通便利,也是週末會有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走走的地方,階梯不少,是個適合練習的好地方。(台北大縱走第五段的一部分)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34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hqpsnataEw

銀河洞越嶺登山步道

介紹: 從貓空到銀河洞繞一圈再回到貓空,約 2.2 公里,可以在貓空喝茶吃飯,算是運動+聚會的好地方。中間會經過比較濕滑的路段,建議穿防滑一點的鞋子,整體不難,也算涼爽的路線。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50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r7A0SqIUzU

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

介紹: 約 5 km,輕鬆好走,適合入門,也適合夏天。自然生態豐富,沿路有很多休憩點,甚至有一大段是用木頭鋪製而成,難度大概就是在大自然裡散步,但還是有些階梯,比二子坪或冷擎步道更有訓練效果一點。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35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JRrXq4q6LM

天母水管路

簡介: 2.6 公里,沿路多遮蔭,也是適合夏天的入門路線,沿路會遇到獼猴,請與動物們和平相處(你打不過他們的)。前半段多階梯,練體力的好地方,過了階梯,後面就散步等級了。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70

影片介紹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daLztG4cTo

相關路線:
- 魚路古道南段: 水管路是從天母走到士林,上次約朋友去,被我拐了一路走上陽明山的擎天岡,總共走了 12 km,但其實沿路都算好走,只是長…(這個差不多就是台北大縱走等級了)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gpx_detail&id=2867416

南港縱走親山步道

介紹: 6.3 公里,從中華科技大學走到象山,長度跟難度就都比上面推薦的路線稍微高一點,九五峰前後有稍微比較陡一點,屬於再更進一階的練習,算是我個人蠻喜歡的路線,沿路景觀都不錯,雖然就都是圍著 101 走啦。(台北大縱走第六段的一半)

路線網址: https://hiking.biji.co/index.php?q=trail&act=detail&id=78

我算是有點傻膽,一開始朋友約了就去了,所以一開始是先走台北大縱走第五段,雖然有勉強走完,但沿路真的是超拖累朋友的,他們得一直停下來等我,中間還有一小段幫我背包包、減輕一點負擔,也正因如此,我才會在沒有跟朋友約的空閒時間,自己找一些較簡易的路線做訓練,努力跟上朋友們。

因為每次出門走走,分享在社群平台,就有不少朋友表示想要一起來,所以第二年還在 FB 建立了社團,邀請更多朋友一同加入,於是去年動不動一團就是 1x 人一起走,沿路交流由各公司八卦(?),非常有趣。可惜後來我工作型態轉變,離開公司後自己開課,課程時間多在週末,就跟朋友們約不上了。

今年到目前為止也是,但因為愈來愈熟悉,所以就一個人週間去走,爾偶約週間也可以朋友同行。不過,我也是仗著知道自己的體力已經有累積起來了,二來是也走了第三年了,幾乎所有路線都走過兩遍了,最後是台北大縱走這個活動算是有做起來了,即使是週間這樣的時間,沿路還是蠻多山友在走的,所以不至於真的是一個人。但即便如此,我還是很小心謹慎,一定使用登山杖,踏穩再走,不著急,走不完就下次再繼續,帶好食物、水跟隨身電源,沿路發訊息給朋友,保持通訊。

如果才剛開始的朋友,還是建議約其他朋友同行或盡量在人多的節假日出行。注意安全,服裝跟鞋子要合宜,雖然大部分路線都不難,但登山杖是真的有幫助的,可以緩解體力的下降。務必注意防曬與補水,有的路線中間會遇到廟宇或是遊客中心,可以補水跟上廁所,但大部分沒有,所以水盡量自己帶夠,有遇到可以補水就補,有廁所就上。也要帶一些食物補充體力,也可以準備鹽糖,以免中暑。隨身電源也要帶好,手機是非常重要的夥伴,地圖、照明與通訊都要靠手機。遇雨天不要免強,甚至有些路線是前一天有下雨的話都不建議,安全最重要,一切都是緣分,山一直都在,它會等你的。

--

--

Azole (小賴)
Azole (小賴)

Written by Azole (小賴)

As a passionate software engineer and dedicated technical instructor, I have a particular fondness for container technologies and AWS.

Responses (1)